抽多动症和多动症到底有什么区别?别再傻傻分不清!,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课走神、坐不住、小动作频繁,第一反应是“是不是得了多动症”?但最近又冒出一个“抽多动症”的说法,让人一头雾水。这篇文章带你从症状表现、行为特征到日常管理全面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,帮助你科学识别孩子的行为信号,不再焦虑盲目下结论。
你知道吗?其实“抽多动症”并不是医学上的正式术语,而是网络上对某些特定行为表现的俗称。而我们常说的“多动症”,在专业领域叫做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”。这两者看似相似,实则大有不同。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彻底厘清,让你不再混淆!
一、🔍什么是多动症(ADHD)?
多动症全称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”,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,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,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。
🎯核心表现包括:
✅注意力难以集中,容易被外界干扰;
✅活动量过高,坐不住,总是动来动去;
✅冲动行为多,比如抢话、打断别人、做事缺乏耐心。
🧠这些行为不是因为“调皮”,而是大脑调控机制的问题,属于神经系统发育差异。
二、🤔那“抽多动症”又是什么?
“抽多动症”其实是大众对“抽动障碍+多动症”共病现象的一种通俗叫法。
🌀也就是说,有些孩子不仅有多动症的表现,还会出现一些“抽动”行为,比如:
👀眨眼、皱眉、耸肩、清嗓子、突然发出声音等;
⚡这些动作往往是不自主的,控制不了,而且时有时无,反复发作。
📚医学上这被称为“抽动障碍合并ADHD”,是两种不同的神经发育问题同时存在的情况。
三、💡如何区分两者?看这三个关键点!
1️⃣ 行为表现不同:
- 多动症:主要是注意力差、好动、冲动;
- 抽多动症:除了多动,还有明显抽动行为,如挤眼、摇头、出声等。
2️⃣ 发生频率与时间不同:
- 多动症的行为是持续性的,贯穿日常生活;
- 抽动行为则是间歇性出现,有时严重,有时缓解。
3️⃣ 触发因素不同:
- 多动症受情绪压力影响较大;
- 抽动行为常常在紧张、疲劳、兴奋时加重,放松后减轻。
四、🌈面对这些情况,家长可以怎么做?
1. 建立规律作息:
⏰固定的起床、吃饭、学习、睡觉时间,有助于稳定孩子的神经系统。
2. 创造安静环境:
🔇减少电视、手机、游戏的声音刺激,避免让孩子处于过度兴奋状态。
3. 正向引导代替批评:
👏当孩子做得好时及时表扬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,而不是一味指责。
4. 适当运动释放能量:
🏃♀️每天安排半小时户外活动,比如跳绳、骑车、打球,能有效缓解多动和抽动症状。
5. 饮食营养要均衡:
🥗多吃富含铁、锌、镁的食物,如坚果、绿叶菜、瘦肉;少吃含糖高、添加剂多的零食。
✨总结一下:
📌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表现为注意力差、多动、冲动;
📌“抽多动症”是多动症+抽动障碍的组合,表现为更多身体动作或发声异常;
📌无论是哪一种,理解、陪伴和科学的生活管理才是关键。
👩👧👦如果你家孩子也有类似表现,先别慌张,也别轻易贴标签,观察记录行为模式,配合生活调整,很多时候就能看到积极的变化哦~
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育儿经验,我们一起做更懂孩子的父母❤️